【中藥名】石菖蒲 shichangpu
【別名】水劍草、石蜈蚣、水蜈蚣、葛蒲。
【英文名】Acori Tatarinowii Rhizoma。
【來源】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onwii Schott.的根莖。
【植物形態】多年生草本。根莖橫臥,外皮黃褐色。葉基生,劍狀線形,先端漸尖,暗綠色,有光澤,葉脈平行,無中脈;ㄇo扁三棱形;佛焰苞葉狀;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旁側裸露而出,無梗,斜上或稍直立,呈狹圓柱形,柔弱;花兩性,淡黃綠色,密生;花被6,兩列;雄蕊6枚,稍長于花被,花藥黃色,花絲扁線形;子房長橢圓形。漿果肉質,倒卵形;ㄆ6~7月,果期8月。
【產地分布】生于山谷、山澗及泉流的水石間。分布于河南、山東、江蘇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采挖,除去莖葉及須根,洗凈,或切成長10厘米左右的小段,曬干。
【藥材性狀】扁圓柱形,稍彎曲,常有分枝,長3~20厘米,直徑0.3~1厘米。表面棕褐色、棕紅色或灰黃色,粗糙,多環節,節間長0.2~0.8厘米;上側有略扁三角形的葉痕,左右交叉排列,下側有圓點狀根痕,節部有時殘留有纖維狀葉基。質硬脆,折斷面纖維性,類白色或微紅色,橫切面內皮層環明顯,可見多數維管束小點及棕色油點。氣芳香,味苦、微辛。以條粗、斷面色類白、香氣濃者為佳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開竅、豁痰、理氣、活血、散風、去濕。屬開竅藥。
【臨床應用】用量3~6克;蛉胪枭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。用治癲癇、痰厥、熱病神昏、健忘、氣閉耳聾、心胸煩悶、胃痛、腹痛、風寒濕痹、癰疽腫毒、跌打損傷等。石菖蒲、生姜共搗汁灌下,用治痰迷心竅。
【藥理研究】具有鎮靜、抗驚厥、改善記憶再現缺失、鎮咳祛痰、解痙、抗菌、抗心律失常、降血脂、開竅、抗腫瘤等藥理作用。有毒,有一定的致癌、致突變作用。
【化學成分】主含揮發油。揮發油中主要成分為細辛醚及黃樟油素、α-細辛腦、β-細辛腦、歐細辛腦、菖蒲二烯、柏木烯、α-雪松醇、桂皮醛、α-雪松烯、土青木香酮、石菖醚、菖蒲堿甲、菖蒲堿乙、丁香酚等32種微量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陰虛陽亢,汗多、精滑者慎服。
【相關藥方】①治風蟲牙痛:以石菖蒲抵牙痛處咬定,或塞縫亦可。(《古今醫統》)
、谥涡”阋蝗找灰箶凳校菏牌、黃連,二物等分。治篩酒服方寸匕。(《范汪方》)
、壑魏肀阅[痛:石菖蒲根搗汁,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之。(《圣濟總錄》)
、苤翁得孕母[:石菖蒲,生姜。共搗汁灌下。(《梅氏驗方新編》)
、葜伟b腫發背:生石菖蒲搗貼,若瘡干,搗末,以水調涂之。(《經驗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