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藥名】肉豆蔻 roudoukou
【別名】肉豆叩、肉果、玉果、頂頭肉、迦拘勒。
【英文名】Myristicae Semen。
【藥用部位】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.的成熟種仁。
【植物形態】常綠喬木。單葉互生,革質;葉片橢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先端漸尖,基部急尖,全緣,上面暗綠色,下面色較淡,并有紅棕色的葉脈?偁罨ㄐ蛞干,花單生,異株,小苞片鱗片狀,花被鐘形,3裂,黃白色;雄蕊8~12枚,花絲聯合成圓柱狀,花藥合生;子房1室,柱頭無柄。果實梨形或近圓球形,淡黃色或橙紅色,肉質,露出紅色肉質的假種皮,內含種子1粒,種皮紅褐色,木質堅硬。
【產地分布】熱帶地區廣為栽培。分布于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巴西等國家。我國云南、海南、廣東有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每年4~6月及11~12月各采收1次。成熟果實剖開果皮,剝下假種皮,擊破殼狀種皮。直接烘干,或將種仁放入石灰乳中浸1天,然后低溫烘干。
【藥材性狀】卵圓形或橢圓形。表面灰棕色或灰黃色,有時外被白粉(石灰粉末)。全體有淺色縱行溝紋及不規則網狀溝紋。種臍位于寬端,呈淺色圓形突起,合點呈暗凹陷。種脊呈縱溝狀,連接兩端。質堅,斷面顯棕黃色相雜的大理石花紋,寬端可見干燥皺縮的胚,富油性。氣香濃烈,味辛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溫中行氣、澀腸止瀉。屬收澀藥下分類的斂肺澀腸藥。
【臨床應用】用量3~9克,煎服。用治脾胃虛寒、久瀉不止、脘腹脹痛、食少嘔吐。肉豆蔻(去殼,為末)l兩,生姜汁二合,白面2兩。上三味,將姜汁和面做餅,裹肉豆蔻末煨令黃熟,研為細散。每服二錢七,空心米飲調下,日午再服。治水瀉無度、腸鳴腹痛(《圣濟總錄》肉豆蔻散)。
【藥理研究】肉豆蔻主要有止瀉抗炎、抗血小板凝聚、抗癌、中樞鎮靜、抗菌等功效與作用。
【化學成分】肉豆蔻主含揮發油,主要活性成分肉豆蔻醚、黃樟醚。另含脂肪油、淀粉、沒食子油酸等其他成分。
【使用禁忌】有小毒。凡使,勿令犯銅不能用金屬物品存放,不宜用生品。
【配伍藥方】1.治脾胃虛弱,大便不實,飲食不思:破故紙(炒)四兩,肉豆蔻(生用)二兩,五味子二兩,吳茱萸四兩。上藥為末。生姜四兩切碎,紅棗四十九枚,用水一碗煮姜、棗,去姜,水干,取棗肉和藥丸,桐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空心鹽湯下。(《內科摘要》四神丸)
2.治小兒霍亂不止:肉豆蔻一分(去殼),藿香半兩。上件藥搗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,以水一小盞,煎至五分,去滓,不計時候溫服。(《圣惠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