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虛熱藥: 青蒿| 浮小麥| 銀柴胡| 胡黃連|
清熱解毒: 膽木| 一點紅| 羅漢果| 大飛揚草|
清熱瀉火: 魚膽草| 方解石| 布渣葉| 水翁花|
清熱涼血: 玉葉金花| 問荊| 白頭翁| 玄參|
清熱燥濕: 番石榴葉| 飛天蠄蟧| 土茯苓| 鳳眼草|
利水消腫: 赤小豆| 白芥子| 金絲草| 貫葉金絲桃|
利濕退黃: 海金沙| 粉萆薢| 黑種草子| 冬葵子|
利濕通淋: 蔊菜| 茵陳| 垂盆草| 雞骨草|
平抑肝陽: 牡蠣| 龍骨| 紫貝齒| 赭石|
息風止痙: 全蝎| 太白花| 蜈蚣| 羚羊角|
溫里藥: 山姜| 丁香| 山胡椒| 澄茄子|
辛溫解表: 防風草| 東風橘| 紫蘇葉| 生姜|
辛涼解表: 桉葉油| 粉葛| 牛至| 柴胡|
補氣藥: 黨參| 黃芪| 人參| 甘草|
補陽藥: 蘿藦| 海馬| 淫羊藿| 沙苑子|
補血藥: 當歸| 阿膠| 白首烏| 海參|
補陰藥: 黃精| 龜甲| 燕窩| 藍布正|
固表止汗: 浮小麥| 糯稻根| 麻黃根| 紅芪|
斂肺澀腸: 肉豆蔻| 榼藤子| 五味子| 番石榴葉|
固精縮尿: 山萸肉| 雞內金| 沙苑子| 龍骨|
攻下藥: 大黃| 玄明粉| 芒硝| 蘆薈|
潤下藥: 何首烏| 白蘇子| 番瀉葉| 蓖麻子|
峻下逐水: 芫花| 巴豆| 千金子| 商陸|
重鎮安神: 白石英| 紫石英| 青礞石| 磁石|
養心安神: 纈草| 蓮子心| 茯神| 首烏藤|
溫化寒痰: 半夏| 華山參| 貓爪草| 石吊蘭|
清化熱痰: 海浮石| 瓜蔞| 暴馬丁香| 海蛤殼|
止咳平喘: 白屈菜| 豬膽粉| 白蘭花| 千日紅|
祛風寒濕: 丁公藤| 半楓荷| 大風艾| 四塊瓦|
祛風濕熱: 穿破石| 白英| 秦艽| 防己|
祛風濕強筋骨: 路路通| 楤木| 走馬箭| 牛大力|
化瘀止血: 珠子參| 蓮房| 三七| 一點血|
涼血止血: 鐵莧| 地榆| 白石花| 木耳|
收斂止血: 地稔根| 紅藥子| 檵木葉| 血余炭|
溫經止血: 艾葉| 葉象花|
活血止痛: 獨一味| 苦石蓮| 九龍藤| 八角楓|
活血調經: 血風藤| 鼠尾草| 丹參| 穿山甲|
活血療傷: 雪上一枝蒿| 土鱉蟲| 大駁骨| 馬錢子|
破血消癥: 三棱| 虻蟲| 斑蝥| 干漆|
化濕藥: 豆蔻| 草豆蔻| 辟汗草| 厚樸|
理氣藥: 沉香| 降香| 雞骨香| 紫蘇梗|
驅蟲藥: 醉魚草| 檳榔| 使君子| 綿馬貫眾|
消食藥: 獨腳金| 雞內金| 鳳眼果| 紅曲|
開竅藥: 九節菖蒲| 蘇合香| 麝香| 蟾酥|
涌吐藥: 膽礬| 甜瓜蒂| 藜蘆| 常山|
殺蟲止癢: 藤黃| 烏桕子| 白鶴靈芝| 雷公藤|
拔毒生肌: 藤黃| 八角蓮| 山大顏| 土貝母|
麥冬以塊根入中藥。地下具細長匍匐枝,須根常有部分膨大成肉質的塊根。麥冬挖起后,剪下塊根,蒸發水氣曬干,麥冬的功效與作用:養陰生津、潤肺清心。 ...[詳細]
落葉灌木,高2~3米。枝條細長開展或下垂,小枝淺棕色。生于低山灌叢或林緣。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陜西等地...[詳細]
多年生草質藤本,莖纖細,灰棕色至暗棕色,表面具縱溝紋,側生小葉卵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...[詳細]
半夏多用塊莖入藥,原植物為多年生草本。塊莖近球形,葉出自塊莖頂端。采挖后除去外皮,曬干。半夏的功效與作用:燥濕化痰、降逆...[詳細]
魚膽草全草呈黃綠色,根莖略呈圓柱形,莖纖細圓形略呈四棱形,單葉對生,近無柄。魚膽草的功效與作用:清熱瀉火,解毒利濕。煎湯...[詳細]
路路通采自楓香的成熟果序,原植物為喬木,高達40米,樹皮灰褐色,粗糙,有皮孔。蒴果長橢圓形,表面有刺狀物。路路通的功效與作...[詳細]
黨參原植物屬草質藤本,除葉片兩面密被柔毛外,根常肥大肉質,呈紡錘狀或紡錘狀圓柱形,產于湖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黨參的功效與...[詳細]
土茯苓功能清熱利濕、解毒化瘀,主治子宮頸炎。土茯苓30克,雞血藤20克,忍冬藤20克,薏苡仁20克,丹參15克,車前草10克等,每日...[詳細]
此偏方功能益陰潛陽,鎮靜安神,主治精神分裂癥。偏方組成:柴胡9~12克,黃芩6~9克,桂枝5~8克,茯苓、黨參、生姜各10克,水...[詳細]
人參為上品藥,在養生保健中,人們充分利用了人參味甘微苦,微溫不燥,性中和,善補脾肺之氣。但人參是藥,而不是只補無害之“神...[詳細]
烏梅養生作用有斂肺,澀腸,生津,安蛔,止瀉,止血,殺菌對血痢有特效。烏梅養生方法有用烏梅治膽結石、膽囊炎、膽道蛔蟲,常配...[詳細]
宣毒發表湯的配方組成:升麻、葛根、牛蒡子、連翹、前胡、杏仁、木通、竹葉、防風、荊芥、桔梗等。宣毒發表湯功效與作用:透疹解...[詳細]
羌活勝濕湯,出自《內外傷辨惑論》,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風寒阻絡型頸椎病,頸肩綜合征。羌活勝濕湯的功效與作用:發汗祛風,除濕止...[詳細]
天舒藥酒配方:川芎50g,天麻50g。天舒藥酒功效:行氣活血,平肝潛陽。血瘀所致血管神經性頭痛。癥見頭痛日久,痛有定處,或兼頭...[詳細]
參桂酒配方:人參、肉桂各15克,白酒1000毫升。參桂酒功效:補氣益虛,溫通經脈,參桂酒用法:口服,每次服20~30毫升,日服2次...[詳細]
靈寶膏的制法:所有藥共以水煎透,去渣再熬濃汁,兌白蜜600克為膏。靈寶膏的用法用量:每用2大匙,溫酒調服,日2次。...[詳細]
升麻膏的制法:上藥切碎,與豬脂一起小火煎煮,直至膏成,絞榨過濾去渣。升麻膏的用法用量:取膏適量,敷瘡上,一天4次。...[詳細]
山楂牛肉盅的做法:山楂洗凈,去核;紅棗潤透,去核,洗凈;紅花洗凈;牛肉洗凈血水,切片;山楂牛肉盅的功效與作用:益氣補虛、活血...[詳細]
參片乳鴿湯的做法:乳鴿宰殺,入沸水鍋中氽燙,撈出洗凈;枸杞、白參洗凈;冬筍、火腿切片。參片乳鴿湯的功效與作用:益氣養血、益...[詳細]
《神農本草經》又名《神農本草》,簡稱《本草經》或《本經》,現存最早藥學專著。由炎帝嘗百草后,后人撰寫,撰人不詳,“神農”為托名...[詳細]
《本草發揮》總結了金元醫家對中藥藥性、藥理方面的論述,貼近臨床實際,受到了明初醫生的熱烈歡迎。...[詳細]
《新修本草》,藥學著作。簡稱《唐本草》。五十四卷。唐.蘇敬等撰于659年。是一部以政府名義編纂的藥典,是一部承前啟后的巨大著作。...[詳細]
臑俞穴,在臂內收,腋后紋頭直上...
足竅陰穴,在足第4趾末節外側,...
中庭穴,在胸部,當前正中線上,...
中樞穴,在背部,當后正中線上,...
膈關穴,在背部,當第7胸椎棘突...
關元穴,在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...